我是男生,emo了就不能去心理咨询吗?

我是男生,emo了就不能去心理咨询吗?

阅读数:840   时间:2022-05-06 05:27:40

如今,心理服务已然在探索与普及的路上……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,我们每个人对心理服务的看法都各有千秋,它的使用率也在不同社会人群中差异明显。性别,就是划分这其中差异的“一道分界线”。

01关于心理服务与性别

顾名思义,心理服务是在应用心理上以提高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质为目的,干预或消除不良行为或症状;心理咨询就是其中的方法之一。可能从这个“简单的”理念来看,我们会觉得若是发现了自己心理、行为上的问题,就可以积极地寻求心理健康服务,不论男女;这是对自己的修复,也是一种直面问题的态度。正所谓,发现问题,分析问题,解决问题。

但其实不然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相较于女性,男性的心理服务使用率较低,甚至比较抗拒求助心理治疗?

的确,不论是大众观念,还是既往的科学研究,大都表明抑郁情绪、抑郁症、甚至在压力下的不良应对能力更容易发生在女性身上(Getty et al, 2000)。似乎在这个社会环境下,我们会自然地认为只有女生会“emo”,会脆弱,会流泪……

说个题外话,其实这样的“性别差异”早在两性关系中得以体现。

在一段恋爱关系中的你们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?当两人面对一件事出现争执的时候,女生更会倾向于语言沟通或者情绪表达;而对于男性而言,沟通与倾诉往往更加困难。同时,相较于女生在面对感情问题时的诉说、甚至咨询,男生更倾向于用完全不同、甚至“外放”的方式宣泄出自己的不满,严重的就比如暴力、酗酒。这样的差异并不是突然出现的,古往今来,在男性自己的认知里,在我们对男性的期待里,仿佛语言的功效不如“行为”。

在心理学研究中,我们也发现了一个“奇特”的现象:女性虽比男性更频繁地出现自杀倾向,但男性的自杀成功率其实远高于女性。这证明了男性其实更容易产生外化问题(externalized problems),例如攻击,酗酒,脾气的爆发,而女性更容易出现内化问题(internalized problems),表现在恐惧、担心这些个体内部需要控制或抑制的情绪上。

02归因何在——社会身份在“作祟”

说到这里,一个关键问题出现了——是什么造成了这样大的男女差异?是天生的生理原因还是后天的社会环境?

也许,答案并不难猜——

差异不在先天,而在后天。社会期待与角色扮演在这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。在社会期许中,男性不应该是脆弱的,柔软的,应该是可以克服痛苦与悲伤的。正所谓“男儿有泪不轻弹”,男性一直被无形地要求着坚强向前,顶天立地,不掉眼泪。同时,他们在乎朋友、家人、他人的看法,就这样,为了迎合社会的“刻板印象”,他们会学着隐藏这些脆弱与悲伤。这些情绪常常被埋藏心底,我们仿佛看不见,但无法阻止它们终有一天以另一种形式爆发。

“男生没有容貌焦虑,只有男子气概焦虑”。

03心理服务,不分男女

其实,在面对心理服务时,性别因素不该成为你的阻碍,它只是社会为你戴上的枷锁;在面对精神类疾病时,我们也不该在心里认为这是一种女性化的耻辱(Stigma of feminism)。情绪虽有正负,但没有绝对的好坏:情绪的发泄帮助我们表达并释放自己的感受,没有哪一种情绪是不应该有的。对于男性,寻求心理帮助不代表你“弱”或者“娘”,也不是对男性社会身份的挑战,你可能就是生病了,你需要帮助,需要休息,需要慰藉……

即便社会有所期待,大众有所误解,你也应该毫不犹豫地起身、为自己寻求“良药”。其实在得到正向帮助时,你就已经开始为自己负责了!是时候打破顾虑,重新出发了!

我们欢迎每一位来访者,我们愿意给出窗口,倾听那些或许被你埋藏心底的故事……

我们希望从这里走出的你们可以更好地生活、社交、工作;我们希望这里能带给你们力量与支持。

我们每个人,无论男女,都需要为自己的情绪问题负责。

*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学习交流之用。如涉及侵权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