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学:巧用人际交往中的"登门坎效应"

心理学:巧用人际交往中的"登门坎效应"

阅读数:909   时间:2022-07-11 09:29:20

"登门坎效应"对我们的启示很多,在教育工作上也有应用和借鉴。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,教师一下子不宜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,而是先提出一个只要比过去有所进步的小要求,当学生达到这个要求后再通过鼓励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,这样学生往往更容易接受并力求达到。因此,根据"登门坎效应",教师制定目标时一定要考虑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现有基础与表现,善于将较高的目标分解成若干层次不同的小目标,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,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,即"跳起够得着",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。

"登门坎效应"蕴涵的是一种教育的理性、教育的智慧。"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",不经意处见匠心。

一、什么是“登门坎效应”

“登门坎效应”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,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,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,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。这种现象,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、一级台阶地登,这样才能更容易、更顺利地登上高处。

心理学家认为,在一般情况下,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,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完成,相反,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、较易完成的要求,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,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,这就是“登门坎效应”对人的影响。

这个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做的"无压力的屈从——登门坎技术"的现场试验中提出的。1966年,美国心理学家曾作过一个实验:派人随机访问一组家庭主妇,要求她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她们家的窗户上,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。过了一段时间,再次访问这组家庭主妇,要求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,结果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同意了。与此同时,派人又随机访问另一组家庭主妇,直接提出将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,结果只有不足20%的家庭主妇同意。

二、“登门坎效应”在生活中的运用

“登门坎效应"对我们的启示很多,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很好的运用。当我们一开始就提出较高要求时,容易遭到对方拒绝,那我们先提出较低的要求,得到对方的许可后再逐渐增加要求的分量,则更容易达到目的。

案例1. 据报载,在一次万米长跑赛中,一位实力一般的女选手勇夺桂冠。记者纷纷问其奥秘,她说:"别人都把一万米看作一个整体目标,我却把它分成十段。在第一个千米时,我要求自己争取领先,这比较容易做到,因此我做到了;在第二个千米时,我也要求自己争取领先,这并不难,所以我也做到了……这样,我在每一个千米时都保持了领先,并超出一段距离,所以夺取了最后胜利,尽管我的水平不是最高。"事后,她的教练说,她正是成功地运用了“登门坎效应”的结果。

案例2. 用超低价买到心仪的商品。一个人到市场购物,如何让卖方把价格降到自己心理价位呢?很多人会先走开、等卖方把自己叫回来。认为如果自己假装离开,卖方就会感觉要失去一笔生意,因此就会降低价格。殊不知,商家对这种场景见得比你多得多——他当然会劝你回来,但就是不答应你的出价!其实,一个简单的办法是你要尽可能地“麻烦”商家。你要不断地向对方咨询关于商品的优点、使用方法、原理等一切可以询问的信息,并让对方帮你挑选款式。当然,如果购买的是衣服鞋帽,你要让对方帮助你试穿。某些商品的摆放位置过高,你还要让对方搬来梯子或椅子取下来。经过这番折腾,下面的讨价还价,你会惊讶地发现对方在与你的博弈中简直软弱无力。因为,在付出这么多努力后,他内心对交易成功已迫不及待,更无法承受交易达不成所带来的内心“挫败感”。因此,此时的你往往能获得一个非常优惠的价格。更有意思的是,对于这个不轻易给出的低价,卖家会改变自我认知——给自己找一个降低库存赚的少一点总比不做要强的理由。

*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学习交流之用。如涉及侵权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。